院子里,天寒地凍的天氣,一干站在戶外的徐家子侄不時跺跺腳,咳嗽幾聲,徐淞徐江徐湖三兄弟面帶愁容。△↗
徐灝皺眉從屋里走了出來,三叔徐增福背上生了一個陰疽,起初不起眼,漸漸紅腫隱隱作痛,請來的御醫(yī)于起善于治外科,診過脈后,明明說是得了陰疽,而方子卻不辨陰陽,竟是治療溫病的辦法,給開了一副大清涼的藥劑。
徐增福夫婦的頭痛腦熱向來都由于起診治,十幾年的深厚交情,是以三太太劉氏素來深信他的醫(yī)術(shù),所以等徐增福服用了三四天后,病情有增無減,但仍舊請于起來治病。
誰知這于御醫(yī)還是堅持己見,仍舊按照先前的藥方治療,無非是用藥上頭斟酌著加加減減而已,如此自然麻煩了,瘡口潰爛,發(fā)起了低燒,鬧得徐增福懨懨的。
就這樣劉氏仍舊信任于起,治來治去毫無起色,倒是親戚們不以為然,一起推薦皇帝御用的太醫(yī)院名醫(yī)賈詳,而徐慶堂夫婦則推薦了香玉,可是香玉并不善于這方面。
剛才徐灝見賈詳索要于起的方子,看了后贊賞幾句,說繼續(xù)服用就是了。
徐灝雖然不懂,但是三叔服用多日不見效,總覺得不對勁,礙于賈詳?shù)纳矸?,走了出來?br/>
徐淞走過來問道:“哥,賈太醫(yī)既這么說了,可見于太醫(yī)是對的。您怎么說?”
徐灝緩緩搖頭,帶著香玉走到?jīng)]人的地方,香玉氣憤的道:“我真想罵人,那于先生名不副實,謂陰疽卻用涼藥,千古奇談?!?br/>
“有把握嗎?”徐灝問道,不是不相信香玉,而是一旦治不好。有個三長兩短那就麻煩大了。
香玉認(rèn)真的說道:“我是也不擅長,好在三老爺病得不重,開一貼陽和湯就行了,這病最要緊的是拖不得,拖得時間越久越糟?!?br/>
疽癥即毒瘡、瘡腫、癰疽之類,在古時乃是一大殺手,很多名人就是死在這病上,在現(xiàn)代卻不算什么大病,問題這是明朝。
權(quán)衡再三,徐灝選擇相信香玉。因為他太了解賈詳了,號稱金陵第一的名聲,其實他生平開的方子,全都是和緩之類的,這也是御醫(yī)的保命之道,任何病情只要看不準(zhǔn),絕不會開出剛猛的藥方,因為帝王吃錯了藥誰也擔(dān)不起。
在朱高熾的病情上頭,無疑賈詳是對的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,連大補之類的東西都不開,小火慢燉一點點調(diào)理,順順利利的讓皇帝堅持了下來。
賈詳背負(fù)的壓力太大。幾年來隨著皇帝的病情時好時壞,他也跟著恍恍惚惚,今日是礙于徐家的地位而被請來的,于起又是他的學(xué)生。
徐灝想了想把徐淞叫來。說道:“香玉有不同意見,這事你來拿決定。其實咱們都為難,一旦有個萬一?故此我始終不愿讓香玉給親戚們治病。你要是相信兩位御醫(yī),那就讓香玉回去,反之就要信任到底,罷了,你們自己看著辦吧?!?br/>
就和所有病人家屬一樣,這關(guān)口剪不斷理還亂,誰的心情都糾結(jié)無比。
他背著手回去了,路上碰見了匆匆趕來的徐海,徐海趕緊束手而立,說道:“哥,您也來了?”